新闻客户端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官风采
蒋鹏杰:献礼70年•奋进中的和法人
作者:樊迪 陈宇华   发布时间:2019-06-19 08:42:46 打印 字号: | |
  他是和平区人民法院的一名老法官,也是为祖国司法事业奉献一生的众多法官中的一员。追随共和国前行的脚步,他们将年华和汗水奉献给祖国。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从此,一个独立自强的国家屹立于世界东方;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10周年华诞,那一年也是他出生的年份;1979年,十九岁的他第一次来到和平区人民法院,成为一名法院工作人员;2019年,工作40年的他,光荣退休。

  他是法官蒋鹏杰,以下是他与和法的故事。

  青葱少年的法院生活

  1979年,十九岁的蒋鹏杰和同届的伙伴们来到了和平区人民法院。就在前一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伟大任务。崭新的征程就此开始了。

彼时的法院坐落在沈阳道的一座小楼里,虽不大却处处彰显着庄严肃穆。初来乍到,他急切渴望着夯实法律知识、提升工作水平。不知道从哪儿开始,就先背法条!不懂就问,不会就学,直到可以详细解答出当事人提出的各种复杂问题。

  夏日酷暑难耐,他担心胳膊上的汗水浸透手写的庭审笔录,便小心翼翼地在每一张笔录纸前垫上纸;冬日严寒,为了大家伙儿取暖总是提前来办公室点好炉子;顶着烈日、暴雨骑车外出调查是常事儿,只要和当事人定好了就必须准时准点到达。出现场、点财产、做调解,哪怕口干舌燥、筋疲力尽,但只要案件能解决,心情就好得不得了。

  八十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浪潮感染带动着所有年轻人。法院里的年轻人们也沉浸其中,他们结伴出游,读诗、谈论理想,也听流行歌曲,或是模仿电视里的打扮。白衣飘飘的年代,怀揣着法官梦的法院少年,不知何为“吃苦”,美好如歌。

  活到老学到老 跟着时代大步跑

  如果将国家发展的速度具体到某个事物,在法院,就是从自行车到EMS法院专递的速度。这些年法院的变化翻天覆地:从笔录纸到电子录入系统,从手写传票到系统表格自动生成,从口头通知到短信提醒。科技进步为法院工作增速,流程管理为审判工作提质,时代变化的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新问题。

  “互联网时代了,每天都得上上网”,这是老法官蒋鹏杰的新学习心得。“过去获取知识靠书本,现在大量的信息都来自网络。不仅要读有字书,还得读懂无字书。我们不能闭门造车,要通过网络去认识新时代,了解当下人们的困惑和现实问题,这对办案是有好处的。”

  除了获取信息,工作也得上网。近些年,“文书上网”、“庭审直播”等司法公开的举措成为了法官们工作的一部分,法官们自己也“上了网”。每次直播前,蒋鹏杰都会在脑海中将整个案件过一遍,要问哪些问题,是否有新的证据,都得调查清楚。这既是考验,更是鞭策。

  世界在变 初心不变

  蒋鹏杰退休那天,庭里为他组织了欢送会,还请来了他一同奋战过的老同事。翻看过去的照片,四十年点滴瞬间飞驰而过。几十年风雨法院路,他们一同见证了法院的成长,见证了人民司法事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道别离不提伤感,更多的是希望和嘱托。如同许多老法官一样,蒋鹏杰也恨不得把自己所有的经验都给庭里的年轻人倒出来。工作中遇到问题和困难再正常不过,说来说去最重要的,还是坚守信仰,不忘初心。

  在物质资源匮乏的年代,老一辈法院人怀着为祖国法治建设奉献一生的信仰踏入法院;面对时代的重重考验,他们不忘来时路,坚守“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和正义”的初心,把自己的青春和力量奉献给了国家法治事业。

  岁月匆匆,俊朗少年或许不在,但心中坚守的信仰却随着时光的流逝愈加坚定。共和国七十载岁月,一代人四十年坚守,这是一名普通法官对祖国最炽热的爱。
责任编辑:马新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