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案法官的基本技能主要有两项,一是裁判文书的制作;二是语言的运用。裁判文书的制作能力能够体现法官的法学理论水平,所以大家更为重视;而嘴上功夫,笔者认为,虽然多年来未引起人们的重视,但从一定意义上讲,对于办案法官也同样非常重要。无论是接待当事人,还是调解、庭审乃至处理信访,都离不开动嘴。特别是在构建大调解格局的形势下,法官要做大量的说服、教育、启发、劝导工作。只有深入研究调解语言,充分运用语言技巧,才能不断提高调解水平,创造调解佳绩,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平安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笔者结合十几年基层法庭工作实践,从如何运用调解语言,从而提高办案效率、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角度,谈一谈法官调解语言运用方面的一些经验和体会。
一、要会讲话,用最巧妙的语言贯穿调解工作始终
(一)讲好开场白。写好文章有一句话,叫做“好的开头,成功的一半”,做好调解工作的开场白,也如文章的开头一样重要。当事人之间因为纷争起诉到法院,大多都情绪很激动,有的粗暴蛮横,有的急躁不安,有的郁闷痛苦,有的绝望无助。这种情况下,开场白要说一些稳定当事人情绪的话,比如“问题已经发生,我们总要找到解决的办法,希望大家都冷静下来,本着互谅互让的精神,尽量不伤和气地解决问题。”“远亲不如近邻,大家都应该向前看,冤家宜解不宜结”等等。讲开场白要求办案法官一定要细心揣摩当事人的心理和情绪变化情况,掌握火候,区别对待,用恰如其分的语言为后期调解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语言要有亲和力。语言是传播信息、交流感情的工具,对法官来讲,语言更是一种无形的动力。这种动力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如果将语言运用得巧妙、得体,就能达到缓解矛盾、消除隔阂的目的。所以,在审判实践中,同样的案件由不同的法官去审理,对语言运用的方式不同,将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当事人也是人,他们面对民事纠纷本来就一腔怒火或满腹“冤屈”,有的理直气壮,有的忐忑不安。这时,如果办案法官找不好切入点,一句硬邦邦的话就可能将事态推到难以挽回的地步,将当事人挤到“死胡同”,使案件的调解工作陷入僵局。如果法官以温和的语言亲切地切入令人头疼的案件,当事人心里暖流涌动时,会很自然地表达出最真实的想法,这就给调解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于最终的调解成功,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语言要灵活,要有针对性。在做调解工作的过程中,法官切忌总是一副严肃的面孔,不能一直把法律的严肃性写在脸上,挂在嘴边。最好是置身于当事人之中,尽量以平等的口气进行交流。面对势不两立的当事人,可以适时插入一些自然得体的风趣话,这样,能够很好地调节紧张气氛。法官说出的具有教育性的幽默风趣的话,能够让当事人体会到亲情和善意,从而缩短法官与当事人之间的距离,增加相互间的信任程度,使调解难度降低。
(四)讲话要有公正性。法官做调解工作不同于民间调解,因为法官的言行在群众心目中往往是代表法律、代表法院的。试想,在案件调解过程中,如果法官一句“你这样是没有道理的”,不仅会使对方当事人抓住道理不放,也会让被指责没有道理的一方当事人很没面子,从而破罐破摔,即便错误也坚持到底,看你法官拿没道理的怎么办。这就要求法官在调解中尽量使用最严谨的语言以保持公正的立场。要坚持依据事实和法律说话,既不能无原则地“和稀泥”,也不要先入为主,对是非曲直妄加评论。调解中,法官要将当事人的主张、证据、观点、理由做全面的分析,在评价双方当事人或案件的是非曲直时,一定要注意不偏听偏信任何一方,不使用带有倾向性和强迫性的言辞。在没有掌握充分的证据之前,绝不轻易地、草率地下结论。如果掌握不好这一点,过早地下结论,不仅会失去当事人的信任,还很容易造成当事人对法官有意见,甚至跟法官“打官司”。
(五)讲话要有原则性。应该说调解结案是法官的心愿,但也不能为了追求调解结案违反原则、突破底线,让当事人把法官看成“跳梁小丑”。首先,调解协议的内容不得违反法律规定。有些法官在调解过程中存在着急于求成的心理,“哄人”、“骗人”、给当事人开“空头支票”等等。比如在调解离婚案件时,抚养孩子一方的当事人对另一方“不能探望子女”的要求是不合法的,不能支持,这时如果为了片面追求调解结案而予以支持,虽然能够调解结案,但有悖法律,最终是“案结事不了”。其次,调解达成协议必须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有些法官在调解时经常拿出“调解不成死不休”的劲头,态度有失平和,语言也显急躁。案件的调解本来就是对法官和当事人耐受力的考验,对当事人还是一个艰难的取舍过程。所以,调解过程中的反悔是常有的。有些法官面对当事人反悔大为光火,对反悔的当事人讽刺、挖苦、训斥,甚至暴跳如雷,殊不知,这样的做法只能火上浇油,形成法官将意志强加于人的印象,不仅不能调解结案,还会如“跳梁小丑”,严重影响人民法官的形象。
(六)讲好结束语,保持法官的良好形象。化解纠纷接近尾声或者调解结束后,讲好结束语,也如作文好的结尾一样,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结束语可以讲一些热情诚挚、鼓舞人心的话语。比如对邻里纠纷案件,可以说“不愉快的事情过去就过去了,日子还长着呢,以后大家还是好邻居、好朋友,搞好团结,互相帮助,共同发财。”另外,如果调解协议涉及执行内容的,对被执行方也要讲清楚,要严格按照协议执行及不执行的法律后果,以促进当事人自觉履行调解协议。法官讲好结束语,往往能在当事人心灵深处打下烙印,产生震动,令其难以忘怀。并且有利于调解协议的顺利执行以及双方当事人日后的团结和睦。
二、要巧讲话,为调解工作铺路搭桥
要想真正使调解工作上台阶,在做到会讲话的同时,还必须要做到讲话巧妙,善解人意,这一点在调解过程中有时会起到“起死回生”的奇效。
(一)适时地、不露痕迹地给当事人“戴高帽”。当事人也有荣誉心,也有虚荣心。在调解过程中,法官有针对性地使用一些“奉承”语言,给他们戴顶“高帽子”,也是一种调解技巧。“戴高帽子”一方面顾全了当事人的面子,另一方面也确实帮他树立了荣誉感和自豪感,这样会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其以高姿态面对纷争、处理矛盾、面对利益的取舍。需要注意的是,给当事人戴“高帽子”要有根据,虽然不可能恰如其分,但高也要高得不离谱,高得不留痕迹,起码戴帽子的人认为是恰如其分的。这就要求法官必须准确地抓住当事人的“闪光点”,进而借题发挥。比如当事人是村干部时,可以说“咱是干部,素质肯定高些,要给村民做个榜样呀”;对有钱人可以说“咱是大款,见多识广,心胸宽一点儿,别为这点小钱怄气”;对老实人可以说“知道你是老实人,老实好啊,吃亏是福,不要为了这点小事坏了名声”;对刁蛮人可以说“不怕人横,就怕不讲理,一看你就是个明事理的人。”
(二)巧搭台阶,避免调解陷入僵局。在案件起诉答辩阶段,往往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双方当事人各执己见,争执不下,陷入僵持局面。待法庭调查结束后,案件事实已经清楚,有的当事人说了过头话,知道自己错了,但碍于情面,又不好收回来。这时,就要求法官巧搭台阶。要会打圆场,善于把当事人说不出口的话替他说出来,表达出他的真实意思。比如:在离婚案件中,有的当事人之间发生矛盾后,由于双方未能及时沟通,离婚的舆论已经在亲戚朋友中造出来了,大家都知道他们要离婚,结果虽然离婚不是他们双方的本意,但谁都不肯先讲实话、先表示和好。对这类离婚案件,就需要法官给当事人搭台阶,让他们在没丢面子的情况下重归于好。
(三)批评的话要像春雨润物,细而无声。对于当事人的错误,办案法官是回避不了,也不能回避的,必须适时批评,帮助改正。而批评的话语极易造成当事人心理上的对立感,谈得不好,会影响教育效果,更会影响案件的调解。所以,法官的批评要言辞得当,既不能简单粗暴地训斥,也不能平淡地说教。每个人都爱听好话,每个人都有尊严和脸面,法官在批评人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到这些因素。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被批评者愿意倾听,听得入耳。这就要求法官批评的语言既要有感染力,也要有说服力。比如:面对赡养案件中不尽赡养义务的子女,如果批评他“不孝敬父母,还配做个人吗”或“不孝敬父母,算个什么东西”等等,这样的语言必然会引起当事人的反感,甚至会激怒当事人。如果换成“父母这么大岁数了,也许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你想一想,他们一把屎、一把尿地把你拉扯大不容易,你也应该谅解、包容一下。我们现在也有儿女了,应该给子女做个榜样,不能让邻里街坊说咱不尽孝道啊”这样的话,通俗易懂,入情入理,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既不伤害当事人的自尊心,又能使其明辨是非,心悦诚服地接受批评。
(四)会绕弯子,不去硬碰硬。法官应该围绕案件的争议焦点跟当事人谈话,善于引导当事人向法官的思路靠拢。法官不能为当事人的言行所左右,不管他们的情绪如何,法官必须是冷静的。但有时也要采取一些迂回战术,要会绕弯子,不能硬碰硬地把当事人的思路往自己的思路上拽。特别是对于一些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不相一致的案件,如:甲持乙所写的欠条起诉乙,要求乙还款。而乙则辩称,欠款已经偿还,只是未收回欠条。但乙又不能提供还款的有效证据。很明显,乙要输掉官司。法官对本案的客观事实也是无法认定的。这时,对乙可以先顺着他的思路讲下去,对其表示同情和安慰,再给乙讲法律规定,效果要比单纯否定乙的观点好得多。如果对乙说“你还了,怎么欠条还在人家手里?谁知道你还没还?”如果乙真的还了,因为没有证据要输官司,心里正窝着一肚子火呢,又听到法官这样讲,肯定不服。法官不妨这样说:“就算你说的是事实,法院也同情你,但还钱的证据呢?你要吸取教训,下次遇到这种情况,或者收回欠条,或者让甲给你打收条,就不会有这档冤枉事了。就当花钱买个教训吧。”这样,姑且先认可乙还钱了,没有证据就要输掉官司,下一步调解工作就能够顺利地进行下去。
案件调解技巧博大精深,调解语言的运用更是因人而异,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笔者认为,只要平时做个有心人,认真学习语言学的理论知识,虚心学习有经验法官的调解技巧,不断积累经验,及时总结得失成败,就能逐步使自己的调解语言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案件调解工作的催化剂和解铃绳。
作者单位:蓟县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