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客户端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法官文苑
合肥二题…………………………作者:李合
作者:李合   发布时间:2017-06-13 09:03:23 打印 字号: | |

包公祠

     三月初的合肥已经把春的意蕴写在花草树木之上。

    合肥是包拯的故乡,作为司法人来到这里不能不去拜谒名闻天下的包青天——包拯。在等待返程列车空余,我匆匆参观了坐落合肥的包公祠。

    包公祠修建包河之畔。由包公祠、清风阁和包公墓组成。包公祠是祭祀包公的所在,清风阁是上世纪90年代末为纪念包拯诞辰1000周年而建造的纪念展示场所,包公墓由主墓区、碑廊、地下墓室组成。包公祠内有一口水井,人称“廉泉”。传说它与普通水井不一样,百姓喝下可以解渴,清官喝下甘醇香甜,贪官喝下苦涩难咽,如芒刺在喉,头痛欲裂,无药可治。因此贪官不敢喝廉泉。我想喝一口廉泉,已经不可能了。亭中的廉泉用铁网罩住,井下有水的亮光闪烁,告诉人们廉泉暂时还没有干枯。关于包拯的故事千余年在民间流传极广,有正史也有野史,反映了人们对清官的爱戴敬仰和对贪官污吏的憎恶仇恨。随着讲解员绘声绘色的讲解,脑海中留下一串串故事,有的曾经知晓,有的是第一次听到。多数游人的可悲就是时间匆匆,不可能仔细揣摩,慢慢品读。我们在有限的几个小时的时间来到这里,更是走马观花。包公祠的一进一出,给我留下的感觉是清风明月,忠义孝廉,令人敬畏。作为新时代的法官,该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这里就是一面镜子。

    仓皇一顾,感念犹深。于是我写下一绝《游合肥包公祠》:

清风明月眼中来,孝义忠廉我入怀。

纵使青天千古远,肯将浩气一身开。

    诗是对包拯的敬仰,也是对自己的勉励。时间紧促,不可能在此地久留,更不可能仔细品味每一处的细节和个中的意蕴。留下遗憾,留待他日再来。别了,庄严肃穆的包公祠,别了,美丽的合肥。

安徽名人馆

    会议间隙,杨艺院长带领参会同行参观了“安徽名人馆”。

    安徽名人馆建造在巢湖之滨,是较为典型的徽派建筑,也是合肥独具特色的场馆。也许是自己孤陋寡闻,不知道其他地方是否也有类似的场馆,看到名人馆自然耳目一新。名人馆收录了5000多位安徽籍或与安徽有渊源的历代名人。随着讲解员的讲解,思绪也被拉长,历史上那些耳熟能详的人物和从来不知道的安徽名人,栩栩如生浮现眼前。这不就是安徽的凌云阁吗!“若把君书比仲将,不知谁在凌云阁”“他年名上凌云阁,岂羡当时万户侯”,那些写凌云阁的诗句又涌上心头。安徽名人馆当称为安徽的凌云阁,不是妄谈。能够收录进入名人馆的各朝各代的人物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和辉煌的人生,都是对安徽,对华夏对人类有所贡献和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安徽的名人自然是安徽的骄傲,更是名人和炎黄子孙的自豪。这些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上有作为、有建树,对人类有贡献的名人,理应受到人们的尊重、敬仰和纪念。这名人馆如同那封神榜,让安徽历史上的英雄豪杰和伟人们榜上有名,并一个个重新走进人们的心中。

    俗话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人活一世,要对社会和人类有所贡献。“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人碌碌无为,不如鸟兽,不求流芳百世或者遗臭万年,但总要有担当、有作为,不能“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名人馆宛若警钟和鼓角,警示后人,催人奋进!人,活着或死去,能够让人们所铭记当不枉此生。短暂的停留,但感触颇深。走出名人馆我顺口吟哦了一首七绝《安徽名人馆感怀》:

展馆名人数代裁,流芳百世几时衰。

 

求得正史功勋列,不负春秋伟业才。

责任编辑:天津高院网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