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客户端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法官文苑
时光里的滕王阁…………….作者:柳含烟
作者:柳含烟   发布时间:2019-01-14 15:07:42 打印 字号: | |
  建了阁,滕王李元婴收回向外张望的目光,足不出阁,专心致志地做檀郎,霓裳、绮筵、欢饮,走马灯似的,女人尽可以一茬一茬地换,歌舞一场一场地演,佩玉鸣鸾,眯眼流金,把四季关在门外,一心一意地在女人身上捕捉一缕春色。

  层峦拢翠,碧水长流,翠瓦重檐的滕王阁立在赣江之畔,耀眼而又奢华。身为唐高祖李渊的第二十二个儿子,位居滕王,李元婴身在阁中,不问苍生问美色,他生命中的岁月,注定要被一场场歌舞填满。歌舞之余,喜画蛱蝶,蝴蝶翩翩,舞于纸上,为他赢得了滕派蝶画鼻祖的美誉。万般奢华,百样缤纷,有时竟如飘忽不定的风,不知何时转向,烟云散尽,滕王被贬滁州,临别一瞥,阁内空留一声长叹。

  人去滁州,阁不可能背到滁州。赣江一水,迤迤逦逦,岸上,滕王阁被他撂在那里,没有长安的帝王气,荒凉一隅,等待命运重新安排。

  江水滔滔,芦苇夹岸,细雨霏霏中,一叶扁舟靠岸停泊。气宇轩昂的楼阁,迎来了神情忧郁的初唐才子王勃。浩浩大唐,几人不识王勃的名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让他的诗名远播。年至弱冠,命途坎坷,与滕王阁相遇,他刚满二十六岁,不是潦草的偶遇,楼阁的阴影遮不住他一腔心事,浪花涌动,席卷满腹的诗思,独上层楼,看齐飞的落霞与孤鹜,一色的秋水与长天,灵与肉融进了自然的广袤里,风响在耳畔,鼓鼓如雷声滚过。

  没有和滕王李元婴打上照面,是滕王阁的幸运。滕王短视,蜗居在阁内,在美女中寻春光乍泄。王勃捷足,登高望远,满腔幽怨在远山近水间化开,化成对生命的思考,对宇宙的叩问。两种目光,两种胸怀,红尘万丈的滕王阁,因王勃的到来,清新而深邃,浓浓的文人气息弥漫开来。

  恰逢重阳,阎都督在滕王阁设宴。群贤毕至,高朋满座,他高举酒杯,请诸公为重修竣工的滕王阁作序,刻石为碑,以传后世。手端笔墨的书童从每个人眼前经过,大家一一推辞,行至少年王勃跟前时,他毫不推让,铺纸挥毫,文不加点,笔走龙蛇,顷刻而就。撂笔的那一刻,一纸《滕王阁序》,墨迹未干,围观的人开始了吟咏。一纸文字,一卷山水,一款心情,被吟咏得抑扬顿挫,此时此刻,没有人再去解读诗人眼中的万般苦涩,在一阵又一阵的盛赞和感叹声中,王勃不声不响,躲进角落,独自一人闲听风中的檐铃,发出的阵阵叮咛。

  人生如转蓬,次日,王勃打点行囊,身蹬扁舟,心系家人,他还要赶路,投奔远在交趾的父亲。白帆点点,山水相送,少年诗人,独立舟上,风中不时传来锵锵的凿刻石头的声音。

  碑立了起来,文字和石头融在一起,缔造了一段佳话,滕王阁得到了永生的机会。

  “物换星移几度秋?”从此,滕王的红尘往事,再没有人去纠缠。一曲华章,留下了流淌千年的文化血脉,千里来登阁,只冲王勃来。

  赣江水长,赣江水暖,香樟遍栽两岸。人群是另一种水,如后浪涌前浪,为一缕绵长的文脉而来,登临送目,俯瞰江水,每层有每层的景色,每层有每层的风声,每层有每层的气息,每层都有挥之不去的诗人王勃的身影,晚霞落日,碧树波光,是那篇款款的骈文,让人津津吟叹。

  春秋数易,赣水澎湃,时光里的滕王阁,几度焚毁,几度修葺,新砖旧瓦都是大地的骨头,砌合起来,就有了铿锵的脉动。风过廊檐,风铃齐动,摇响诗人的名字。

  岁月如流,历史的册页反复不断地被翻动。岁月里的滕王阁,诗人如青铜般地醒着,客来客往,来登阁的人脚印重叠,脚步都会发出同一声响。

  我来登阁,不知不觉中,滕王阁已一千四百岁。
责任编辑:宗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