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客户端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人民法院报】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记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法院立案庭负责人赫连建敏
作者:吴玉萍   发布时间:2022-01-24 15:44:35 打印 字号: | |

冬日的午后,阳光透过窗子,晒得人有点懒洋洋。办公室里的电话铃声突然响起,吓了正在聚精会神看卷的赫连建敏一激灵。她看了眼电话号码,拿起电话。听筒那头传来院长的声音:“建敏,你过来一趟。”

赫连建敏匆匆忙忙把卷合上,骑着自行车就往院本部赶。一路上她心里七上八下,担心庭里谁被当事人投诉了。因为路上骑得急,到院长办公室时,她有点气喘嘘嘘,加上紧张,给人感觉像做了什么错事似的。“院长,什么事儿?”

“你别紧张。”院长冲她摆了摆手,“院里综合考虑,想让你负责信访这块儿的工作。”

赫连建敏有点儿懵。审案子审的好好的,怎么要她去干信访?但她还是下意识地点了点头。就这样,2010年底,原任天津市塘沽区人民法院海洋高新区法庭副庭长的赫连建敏,在41岁时干起了信访。



△图为赫连建敏(左二)入户走访


△图为赫连建敏(左)在视频接访


“我就不信我干不了信访!”

很多初干信访工作的法官,一听要做信访工作,抵触情绪和畏难情绪立刻写在了脸上,可赫连建敏却不同,她跟没事人一样,依旧乐呵呵的。身边的好姐妹都觉得奇怪,说她心真大,有的善意地数落她说有她哭的那一天。赫连建敏笑笑,没有反驳,但她心里不服气,“案子我都能审好,我就不信我干不了信访!”

赫连建敏之所以有这个信心,并非盲目乐观。她已经在法院工作了20多年,对群众非常熟悉,做群众工作很有一套。

那是2007年的12月27日,滴水成冰。塘沽某小区内的一幢六层居民楼自来水管道发生不明原因的漏水,18户居民没法用水,无法做饭和日常洗漱,生活极为不便。期间居委会协调多次未果,群众采取集体上访等手段反映诉求,并一纸诉状将自来水公司和底商告上法庭。“当时我收到卷宗后,就赶紧勘验现场,发现小区年久失修、管道老化,拆改六层的管道难度极大且工程费用极高,同时还要经过左右相邻单元内18户居民以及一楼正在营业的3家底商的同意和配合。”赫连建敏回忆当时的情形,“非常棘手”。她多次耐心细致地与居民、租户反复沟通,并请来施工技术人员共同商议,最终确定在正常营业的底商内进行拆改施工的最佳方案。为使案件得到妥善处理,她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带着施工队驻场施工48小时,40多天没有喝上自来水的18户群众,终于在除夕前喝上了清澈的自来水。“这是最好的新年礼物!”楼里的居民激动地拉着赫连建敏的手,久久不愿放开。那种激动人心的场面,长久地回荡在赫连建敏的脑海里。

然而,赫连建敏做梦也没有想到,她这“无心插柳”的举动,竟被领导看在眼里。这便有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接访第一天,赫连建敏将自己收拾得整整齐齐,为了显得气色好,还专门涂了点儿口红,然后信心满满地坐在了信访办公室,不料,就被所谓“油盐不进”的老信访户给上了一课。

信访当事人刘某,因为和前女友之间的经济纠纷,多次到北京信访,案子经过了“一审、二审、再审、抗诉”,穷尽了所有法律程序,均是维持原判决驳回的结果。刘某已经是法院的“熟客”,骂骂咧咧、撒泼打滚、脱衣上吊都干过。这次他带着喇叭在法院门口喊冤,还带着铺盖卷打算在法院住下。眼看着天都要黑了,好赖话说尽,讲理讲不通,刘某情绪越来越激动,“你们法官满嘴没一句实话!”还扬言要跳楼,实在把赫连建敏吓得够呛,束手无策。最后还是院里的法警和一名老信访法官出面,才把刘某劝走。

那段日子,她回家之前都得先使劲搓搓脸,感觉不光能把“笑僵了”的脸揉开,也能把坏情绪揉走。这时她才深切地感受到,审案子和干信访还真是两码事儿。审理案件审的是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和事实证据,要居中裁判;信访工作针对的则是信访人的问题,要化解矛盾。刚开始她也和所有不了解信访工作的人一样,对信访人“有看法”,认为他们就是无理取闹,要么“内心脆弱”,要么“偏执不讲道理”,试图通过信访的手段来为自己谋取不当利益。

赫连建敏心里打起了退堂鼓。那阵子她头发一把把地掉,吃饭也不香,觉也睡不好,瘦了好几斤。可是,好强的她张不开嘴,只能硬着头皮扛着。

“工作开展得不顺利,她晚上睡不着,翻来覆去,回家都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赫连建敏的爱人现在都还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情形。


“如果我是信访人会怎样?”

就在这个节骨眼儿,赫连建敏接待了一名女信访人。这名当事人化着淡妆,烫着大波浪,谈吐优雅,举止大方,家庭条件优渥,和她之前接触到的信访人完全不一样。赫连建敏问:“您到底为什么要信访?”当事人瞬间破了防,捂着脸抽泣起来,妆都哭花了。“我也想像正常人一样,本来我身体就不好,还一趟趟奔波在各个单位,已经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家里人也都不理解我,我觉得自己都快变成了疯子,我把自己唯一的希望都寄托在法院了。”

赫连建敏愣住了。是啊,将心比心,若非不得已,谁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让自己的生活陷入这种举步维艰的境地?哪一个信访人的内心深处不是渴望被关注,被关怀?

赫连建敏开始学着换位思考,把自己当做身处困境的信访人,试想着“如果是我,我想要得到什么样的帮助、希望矛盾得到怎样的解决,法院在纠纷解决中应当充当什么角色”。角色转换后,她发现信访人好像也没那么难沟通了,在面对拍桌而起的信访人时,心里也没有了抗拒抵触的情绪,能够耐心倾听他们反映的信访事项和表达的信访诉求了。

为了更快地赢得当事人的信任,赫连建敏和当事人自我介绍的时候,都是说,“我叫赫连建敏,复姓赫连,虽然从小在辽宁长大,但不是满族,你可以称呼我赫法官。”为了更好地与信访人沟通,赫连建敏还自考了心理咨询师证,用所学的知识与信访人一起分析、梳理案情。她把自己融入到信访人的生活中,假设自己是老人的“儿女”,是失意人的“朋友”,是迷茫青年的“老师”,真真切切充当信访人所需求的角色,化解信访人的心结。

第一次接待的信访人刘某,后来因为被房东终止租赁房屋,情绪异常激动,在某商业楼顶采取了过激行为,双腿悬垂于楼檐外,身穿白色罩衣并用红色颜料在衣服上写着大大的“冤”字,赫连建敏同其他工作人员一同前往现场,针对刘某因巨额欠款无法追回导致无家可归,从而产生厌世想法,她从家人、朋友和知心大姐的角度进行劝解,并提出有经济困难她们可以一起想办法,但是生命可贵……赫连建敏鼓励刘某拾起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心。经过五个小时的劝解,刘某从楼檐处回到天台。

2014年7月,19岁的小伙子万某因琐事与他人发生口角,被殴打并被匕首连捅数刀,经鉴定,万某躯干部的损伤为重伤;肢体的损伤为轻伤;万某外伤致肺叶部分切除。因为赔偿问题,万某母亲多次上访,做出准备跳桥自杀的举动,并疯狂叫嚷要用死来解决问题,天津电视台一个栏目组现场录制,多人围观,影响重大。赫连建敏第一时间奔赴到场进行劝解、疏导,整个过程长达7个小时,最终与公安人员将其解救到安全地带。

这事儿还没完。在之后多次接访过程中,万某的母亲情绪激动,一度失去理智,并多次抽筋昏迷,不断采取头撞墙、滚躺在闸门下、滞留、绝食等极端手段。虽然赫连建敏对万某母亲的过激行为不能认同,但是身为母亲,赫连建敏能理解当自己的孩子受到伤害时痛苦和无助的心情,也能理解万某母亲等着救命钱救治孩子时的焦急。所以在化解这个紧急信访案件时,赫连建敏把重点聚焦在万某的手术治疗费上,“您这样闹解决不了问题,孩子最重要。”她带领同事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同时针对万某急需治疗、且费用较大的情况,逐级进行申报,为其申请救助款先行垫付,用于解决困难。事后,万某因救助款及时到位,手术得以顺利进行,大家悬着的一颗心也终于放下。“女人本弱、为母则刚,孩子能够平安健康,是一位母亲最大的心愿。”赫连建敏说。

在一个个像这样惊心动魄的突发事件化解瞬间中,在一个个梳理信访案件的不眠之夜中,在一遍遍为信访人释法析理的接待中,在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信访人,化解了各种各样的信访后,赫连建敏认为,“涉诉信访工作是人民法院审判执行工作的延伸。信访的成因五花八门,信访人也复杂多样,在信访工作中要坚持一个原则,有理、有力、有节,案子有问题,坚决要改,如果信访人只是为了谋求更多的个人利益,绝对不能放纵。”


“我得要对得起群众的信任!”

赫连建敏也没想到,这信访工作一干就是11年。这些年,她从塘沽审判区立案二庭到滨海新区法院胡家园法庭负责人再到滨海新区法院立案庭负责人,接待来访4780人次,前往各相关单位及电话等其他方式处理和接访共计4200余人次,处理信件近2000件,走访100余次。

这么多当事人中,让她最难忘的是孙大爷。孙大爷80多岁,因为对单位福利待遇安排不满,三天两头到法院起诉、闹访。“一点都不夸张,他的信访案卷都得拿小车拉。”老人还有严重的暴力倾向,多次到上级单位拦门、砸抢物品,单位的接访同事都或多或少地“挂过彩”,赫连建敏也不例外。

可这些她却都记不太清了。在赫连建敏脑海中最清晰的是那一幕,是老人拄着拐棍,耷拉着头,步履蹒跚,走出法院,走进夕阳,那模样和自己80多岁的老母亲迷路被送回家时像极了。她除了心疼,还是心疼。

考虑到老人年龄和身体因素,赫连建敏便多次以一个晚辈的身份去上门慰问老人。老人看见她来总会数落,“你不是法官吗?你不上班到我这干什么?”“别净干些没用的!”“你怎么又来了!”赫连建敏就只是笑笑,也不答话,看老人精神头不错,帮老人收拾完了转身就走。为了真正解决问题,她还走访了老人所在的居委会和之前的工作单位,联合各方力量,针对老人存在的实际困难进行帮扶。一次下完雨路滑,赫连建敏在看望老人的路上摔了一跤,人倒没事儿,衣服上都是泥。老人看出她的狼狈,张了张嘴,没说话,叹了口气,转身进屋甩了条毛巾出来。“人心都是肉长的,闺女你别冒傻气,老来我这个糟老头这儿,好好上班去吧!”孙大爷反反复复地嘱咐她。

还有一次,赫连建敏收到一个神秘的包裹,打开一看,竟然是一包野生的蒲公英和一封信。“赫法官,您可能早已经把我们忘记了,可是我们30多个人却不能忘记您,我们因为王某的那起诈骗案被骗光了钱财,想不到别的办法,只能信访。您被我们围攻过、指责过、谩骂过,却一直为我们的事情努力,我们至今仍觉得非常羞愧。在您的努力下,事情圆满解决。想向您表达谢意,却一直找不到方法。知道您是个清廉的人,送礼、请吃饭这些肯定行不通,听说您患有心血管疾病,我到处收集治疗偏方,采摘了些野生蒲公英……希望您能够永远健康。”其实,赫连建敏并不信偏方,可是她依然把这些蒲公英煮了,每天喝。

张某,是赫连建敏去国家信访局时见到的一名信访人,按照平日的工作习惯,赫连建敏主动与张某交换了电话,加了微信,出乎意料的是,张某微信的第一句话是:“你是第一个主动加我微信的法官,感谢您对我的信任,我不会打扰到您的。”李姨,是赫连建敏接触多年的信访人,信访问题化解后,拿她当自己的闺女对待,每当得知她生病了,李姨总是第一时间打电话、发短信,让她保重身体。每当赫连建敏得到荣誉,李姨也会及时道贺。

这些细细碎碎的小事,点点滴滴的经历,赫连建敏说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人的记忆真奇怪,当时解决信访时的难处都忘了,就只记得这些让人觉得美好的事儿。”


“这就是我的工作日常”

在当事人眼中,赫连建敏是个善解人意、能力超强的好法官。可是在女儿眼里,她是一个工作狂,家庭永远排在工作后面;在丈夫眼里,她是一个每天把家当做旅馆,早出晚归的“女汉子”。干信访的十多年来,她白天总是忙不完,晚上、周末都被占了,女儿为了多跟她待一会儿,就到单位陪她一起加班。

2021年7月的一天,一名记者采访赫连建敏。那天她一共接待了3位来访者,一位是坐着轮椅的残疾人,因为医患纠纷来反映诉求,接访顺利;另外两名系翁婿关系,沟通交流后,他们为了表达感激之情,突然跪下。“你们这个是特意安排的吧!”记者除了惊讶,还有质疑。“您可别误会,这都是突发情况,我的工作日常就这样,信访工作不能安排!”赫连建敏连连解释。“太可惜了,我有点儿懵,忘了拍照!”记者遗憾不已。

赫连建敏的工作日常,就一个字,忙!2020年,恰逢滨海新区法院内设机构改革,赫连建敏被任命为立案庭负责人。这是一个上百人的大庭,主要负责立、审、信及诉讼服务等工作。她亲自参与设计布置了诉讼服务大厅的改造,在社区、在企业、在街道、在学校、在矛调中心,从春暖花开、烈日炎炎到秋风瑟瑟、大雪纷飞,都留下了赫连建敏奔波忙碌的身影。她带领全庭干警完成“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清单二十余项,起草了《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法院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人民法院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方案》,细化了“院庭长接访、督办、评查”等工作流程,全面、科学、高效地提升涉法涉诉信访工作质效,自主研发了依托12368的“滨法智服系统”,开通网上咨询服务在线解答功能和社区紧急呼叫预约服务,将12368平台延伸到社会治理层面,尝试从源头化解矛盾。在从事信访工作的同时,她还负责速裁案件的审理,2021年速裁案件收案946件,结案940件,结案率99.37%,无一发改。

赫连建敏爱笑,不论多忙多累,每天都乐呵呵的,可没有人知道,笑容之后的她正在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她曾做过4次大手术,多次倒在工作的一线。有时正接待着当事人,突然就借口去洗手间,吃片药,缓口气,再接着干。2019年初,她为了妥善处理胡某信访一案,去了胡某的老家,在火车上时,赫连建敏的爱人正在等待脑瘤手术,陪伴他的只有女儿和同事。2020年国庆节前,赫连建敏因疲劳过度突发心脏病,多次失去意识,被迫住院等待手术,在病房里,她依旧坚持每天带着监测仪器,电话安排信访摸排查等工作,家人说她“疯了”,大夫说“不要命了”。

面对关怀,这位先后获评“平安中国建设先进个人”“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市涉诉信访工作先进个人”“天津市最美信访干部”,荣立过天津法院系统个人二等功的赫连建敏说,“我没疯,也惜命,但我所能做的非常有限,我得对得起群众对我的信任。我虽然比别人挨了更多骂、加了更多班、熬了更多夜,但是回想着信访人因矛盾顺利解决而舒展愁眉的瞬间,一次次掰开揉碎的释法析理中信访人豁然开朗的点头瞬间,通过各方协调解决信访人多年困难时他们真诚感谢的瞬间,我觉得一切都值!”

 
来源:《人民法院报》2022.1.24第5版
责任编辑:陈美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