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客户端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天津政法报】自贸区法院聚焦“未诉先调” 让基层解纷“向前一步”
作者:邰北 徐鹤文 黄丹   发布时间:2022-02-28 09:47:58 打印 字号: | |

图片由自贸区法院提供


“梁老师,楼上又漏水了!”

“戴老师,您给评评理。”

……

群众口中的“梁老师”和“戴老师”,是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法院中新生态城环境资源中心法庭(以下简称“生态城法庭”)的人民调解员梁振祥和戴世遵。

法庭针对生态城小区多且都实行全物业管理,居民与物业公司之间矛盾逐渐增多的情况,加强和改进法院调解工作,构建适应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纠纷特点的大调解机制。有矛盾纠纷找人民调解员,正成为生态城的新风尚。

为做好“诉调对接”工作,生态城法庭协同滨海新区司法局营城司法所,精心挑选党性强、素质高、善于做群众工作、对调解工作有热情的退休干部担任调解员,入驻法庭办公。

调解员善于共情说理,法官善于释法析理,组成专业互补、各有所长的团队,达到“1+1>2”的效果。针对某社区公共绿地长期被侵占的问题,调解员多次与物业公司和业主进行电话沟通,在详细了解事件过程、居民诉求和相关背景后,联合法官一起到小区和业主“面对面”谈心,最终使业主认识到错误,主动将“小菜地”铲除,恢复了公共绿地。

生态城法庭建立了多元化工作机制,坚持“坐诊”与“出诊”相结合,创设“社区微法庭”。每周二和周四,调解员和法官同时到社区“出诊”,方便社区居民“问诊”,及时将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社区。坚持“线下线上”相结合,创办“法治在线”。设置远程纠纷调解终端,通过互联网法庭终端互联,法官、调解员与社区随时可以连线,及时进行线上调解,提高调解工作效率。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创建“法治夜校”。针对大多数居民白天上班的实际情况,法庭与生态城宜禾社区建立“法治夜校”,结合民法典宣传,由调解员收集共性问题,法官利用每半个月一次的晚间法律咨询服务,引导群众用法治思维解决日常纠纷,从源头上减少纠纷发生。

法官和调解员还会定期进行走访。调解团队实行“一线工作法”,将以往的坐在办公室等调解,转变为主动上门调解。调解团队组建以来,累计走访社区50余次。

通过走访调研,调解团队对每家物业公司的情况了如指掌,对每个社区的矛盾易发点充分了解,对居民群众的心声诉求倾听更加深入,矛盾问题解决起来更加得心应手,提升了群众对调解工作的满意度,形成了老百姓“愿意说”,调解员“细心听”,矛盾“悄声解”的良好治理生态。

据统计,自人民调解员进驻法庭以来,排查纠纷3220余次,调解纠纷2450余件,成功调解物业类纠纷、家事纠纷、相邻关系纠纷等各类矛盾350余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

 
来源:《天津政法报》2022.2.28第3版
责任编辑:陈美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