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客户端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宝坻区法院涉农案件专业法庭挂牌成立一周年
【今晚报】将法治种子播撒在田间巷陌
作者:李倩   发布时间:2023-09-19 09:47:22 打印 字号: | |

宝坻是本市重要的农业大区。乡村振兴,司法护航,为了更专业、高效地审理各类涉农案件,宝坻区人民法院于2022年9月在坐落于宝坻农业腹地的林亭口法庭挂牌成立涉农案件专业法庭,至今已有一年时间。该法庭在专业化审判上建机制,在诉源治理上抓常态,在普法宣传上求实效,努力打造群众家门口的“解忧站”、希望田野上的“前哨岗”、服务乡村振兴的“桥头堡”。

涉农案件专业法庭立足农业农村司法需求,完善涉农纠纷化解“精、专、快”模式,不断提升审判质效。该法庭曾受理十起劳务纠纷案件,这十起案件的被告均为同一人。法庭在送达中发现被告下落不明,依法应当公告送达。在与法官的交流中,十名当事人表达了自己的担忧。每起案件的标的数额不算大,均为2000元到5000元不等,然而十起案件的公告费合计为6000元,如果劳务费要不回来,6000元就白白搭进去了。负责送达工作的法官助理理解大家的难处,表示会寻找一切可能的线索、穷尽所有送达方式,力争避免公告送达。随后,法官助理多次到被告所在村,寻找被告的直系亲属,做通被告母亲的工作,被告母亲愿意配合法庭联系被告,后与被告进行电话联系。法官助理在电话中与对方确认了电子送达的方式,成功为原告节省了6000元。

涉农案件专业法庭还充分发挥人民法庭基层社会治理的“前哨”作用,实现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被告李某十多年前购买了一个牛场,但没有注意到,牛场的所有人与牛场所处土地的使用权人并非同一人,于是又与有土地使用权的杨某等五人签订了土地承包合同。之后李某与其中三人纷争不断,今年初杨某等三人以拖欠承包费且合同到期为由起诉李某,要求给付承包费,并请求限期腾清地上物。主审法官发现,双方的合同已经到期,杨某等三人的证据相对比较充足。但这样一来,李某就得拆除牛场,经济损失过大,且会造成资源浪费,即使“案结”也不能“事了”。于是,法官决定先做调解工作。法官找杨某谈话,杨某表示拒绝调解,案件一下子陷入了僵局。但法官没有放弃,通过谈心的方式了解到,双方之前曾多次交流,均不欢而散,杨某等三人对李某已经失去了信任。针对这种情况,法官让李某之子出面与杨某等三人协商,并结合双方实际给出多种解决方案。最后,双方握手言和,案件成功和解。李某保住了牛场,杨某等三人获得了补偿,实现了双赢。

法庭还积极联系街镇党委及相关职能单位,健全诉调对接机制,实现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关口把控。如,研判土地承包合同共性问题,积极建言献策,诉前化解涉农纠纷480余件;在春耕时节,集中化解14起涉农纠纷,不误农时、护航春耕;多次就无人机喷洒农药引发的侵权纠纷进行实地走访、调研座谈,为矛盾纠纷的妥善化解提供法律支持,有力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此外,建立巡回审判模式也是涉农案件专业法庭的一大特色。法庭开在老百姓的田间、地头、家门口,让“流动的法庭”充分满足群众的便捷司法需求。

在一起排除妨害纠纷案中,原、被告系相邻关系,两家因原告加固东房山遭到被告当场阻止而引发纠纷。承办法官了解案情后,第一时间到案发地进行现场勘查,并运用“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典故,多次进行庭前调解,但因双方赌气且争议较大,未能调解成功。考虑到排除妨害纠纷在农村地区普遍存在,且该案较为典型,到案发地审理不仅可以宣传“与邻为善”的传统美德,而且能方便当事人,承办法官决定采取巡回审判方式,将审判庭搬到“家门口”,努力拆除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心墙”。

一面国徽、一条横幅、一张会议桌便组成了一个简单而不失庄严的巡回法庭。“现在开庭!”随着审判员清脆有力的法槌声,庭审正式开始。案件的争议焦点在于相邻宅基地的界限问题。承办法官围绕争议焦点组织双方进行举证、质证、法庭辩论和当事人最后陈述,充分保障了当事人的各项诉讼权利,同时坚持情、理、法相融,把“六尺巷”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司法审判,将调解贯穿始终,为下一步息诉止争打下良好的基础。

法庭干警行走在田间巷陌,以真实的涉农案例释法明理,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讲群众关心的事,将法治的种子播撒在群众心间。

 
来源:《今晚报》2023.9.18第10版
责任编辑:陈美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