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客户端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我是一名农民代表……”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东丽区华明街道胡张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党支部书记、理事长杨宝玲在外出参加活动时,总是用至今未变的山东乡音,骄傲地这样介绍自己——
【人民法院报】“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作者:吴玉萍   发布时间:2023-10-18 09:18:00 打印 字号: | |

杨宝玲在2023年全国两会上。

 

今年66岁的杨宝玲,生于农村,长于农村,作为一名“天津媳妇”,她坚守40余年,用青春与9000亩盐碱地抗争,带领全村人走上了致富路。

 

“小葡萄”种出“大产业”

2021年11月7日,平时不爱发微信朋友圈的杨宝玲发了一条求助信息:“万能的朋友圈,我们村葡萄棚被大雪压塌,雪还在下,剩余的大棚如何自救?上去清雪高滑危险。请专家朋友们给予指点,解决危难。急急急急急!”

朋友们纷纷留言出主意、想办法,全村齐心协力,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终于在新一年葡萄开始生长之前修好了大棚。

像这样的困难,自杨宝玲2006年当选村委会主任,2010年成为村党总支书记以来,一直就没有断过。

胡张庄村的土地是盐碱地,富含丰富的钾元素,特别适合种葡萄。最初村里都是露天种植葡萄,靠天吃饭,2012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雹灾,几乎把全村2000多亩葡萄都砸烂了,村民颗粒无收,很多村民都不愿意再种植葡萄,外出去打工,土地撂了荒。

土地可是农民的根!杨宝玲急得嘴上起了火泡,一趟一趟出去考察,转变思路,带领全村搞起了设施农业,兴建了41个大棚。为了解决村民不知道怎么种的问题,杨宝玲还请来了葡萄专家,从剪枝、施肥、疏果等多个方面面对面、手把手进行指导,第一批大棚葡萄上市后,仅仅12天便销售一空,收入200多万元。她又积极谋划成立了葡萄专业合作社,统一注册葡萄商标品牌“胡张庄”,实现了农产品从商品到精品的转变。

这一路,杨宝玲从来没怵过,她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披荆斩棘带着全村人走了过来,共建设农用房552间、仓储16间、冷库41栋,系统改造9000余亩地,兴修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如今胡张庄村家家户户都种起了葡萄,住进了楼房,开起了小轿车,穷村庄变成了天津市2A级乡村旅游点,并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每到节假日,前来体验田园乐趣的游客穿梭在葡萄园里,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万元户”带领“全村富”

1981年,刚嫁到胡张庄村的杨宝玲一进村,就觉得心里“哇凉”。“那个荒凉啊,水多地多芦苇荡多人少,晚上黑漆漆的,一个人晚上都不敢出来。”

杨宝玲后来才知道,胡张庄村被称为天津“北大荒”,当地更是流传着“芦苇荡,盐碱地,土坯房,有女不嫁胡张庄”的说法。

更难的是,原本在老家当电工的她到了这里却成为了“无户口”“无关系”“无家族背景”的“三无人员”,没有办法领到村里的粮食。日子最难的时候,杨宝玲也曾动过回老家的念头,可生性要强的她咬住牙,在乡亲们你家一碗米、他家一床被的帮助下,熬过了最困难的那段时间。直到1983年,杨宝玲主动争取到了一份别人都不愿意干的活,才让自己有了比较稳定的工作。

改革开放的浪潮吹到胡张庄村后,杨宝玲开始琢磨除了种地还能干点什么。她的娘家山东临清是“棉花之乡”,她便从山东低价收棉花,到天津出售,赚取差价。慢慢地,杨宝玲积攒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为了棉花生意,杨宝玲一年里有半年都奔波在外面,家里老小都顾不上。于是,杨宝玲把眼光转到了村里。“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杨宝玲先是打起了承包水塘养鱼的主意,可由于没经验,一场雨过后,鱼都翻了肚皮,几万块钱的鱼苗也打了水漂。她就到处请教养鱼的经验,自己一点一点地琢磨学习,两口子没白天没黑夜守在鱼塘边,几年下来,她承包的鱼塘数扩大到了四五个。

后来杨宝玲还在村里率先建起了冷库存储葡萄,实现了错峰销售。作为村里最早的“万元户”,全村属她家的房建得早、建得漂亮。提起她,村里人人都竖大拇指:“能吃苦,头脑灵活,是个能人!”

杨宝玲是富起来了,可周围乡里乡亲们的生活却变化不大,条件依然困难。大家经常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二嫂子,你得先富带动后富,带着我们一块儿赚钱呀!”

就这样,在大家的期盼中,杨宝玲迈上了带领全村人的共富之路,全村人拧成一股绳,全力谋发展,人均纯收入从2000余元激增到2.8万余元。

 

“小建议”连着“大民生”

真心付出,无私奉献,杨宝玲赢得了群众的支持与信任,得到了组织的认可与肯定,她先后获得“中国好人”“全国三八绿色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在2018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并在2023年连任。“我是做梦也没想过自己会当选。我最初的想法就是想让自己过得好点儿,让村民的生活也过得更好一点儿。”杨宝玲说。

全国人大代表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杨宝玲积极参政议政,尽职履责。每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她都会认真去田间地头走访调研,了解乡亲们的想法。她先后提出了“因地制宜规范商贩管理,统筹发展晨间经济,释放地摊经济的最大活力”“盘活农村集体资源资产,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农产品集中上市开辟绿色通道,限时、限季、限地在社区、街道销售”“农村零散集体建设用地置换集约利用”等多条建议,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

杨宝玲还始终高度关注、支持法院工作。她每年都会受邀视察天津各级法院,曾实地调研过天津市宁河区人民法院无讼乡村建设情况,提出了增加诉讼服务热线人工座席、加强法治宣传等意见建议。“村庄是社会的细胞,村庄和谐了,社会才能健康发展。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纠纷日益增加,我们的村集体经济发展需要更加规范,村民之间的纠纷也需要通过法治解决,要大力推动诉讼源头治理,真正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杨宝玲说。

“村民们衣食无忧,有房子住,生病能治,老有所养,这是我最大的愿望。”杨宝玲说,“当然,这经过漫长的岁月来实现,也需要我们继续奋斗。当年乡亲们在我危难时拉了我一把,我现在干得再多也觉得不够。只要村民和党需要,我就会一直干下去。”


 
来源:《人民法院报》2023.10.18第7版
责任编辑:陈美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