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当初大学学的不是新闻,现在的我可能是一名会计,整天和数字打交道;也可能是一名翻译,沉浸在语言的海洋中;还可能是一名“人狠话不多”的医生,救死扶伤。可人生哪有那么多如果,现在的我是一名法院宣传工作人员。
勤能补拙是良训
必须得承认,写作是需要天赋的,有的人寥寥数语就能够将简单的小事写得妙笔生花,趣味横生,而我却只能写得干干巴巴、枯燥无味。小时候学神笔马良的时候,我就幻想着要是自己能有一支神笔就好了,我不用来画画,就用来写作文。
我的语文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学的时候好像都会,考试的时候怎么做都不对,作文更是难上加难,书读了不少,摘抄记了一堆,就是无法为己用,每次都在要求字数那里强行结尾。高中语文老师看着我的高考成绩直叹气,“你要是在语文课上少睡点儿觉,是不是还能多考点?”
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高考后语文成绩最差的我,本来报的是法学专业,阴差阳错被调剂到了新闻学。就这样一路读完研,兜兜转转, 于2013年进入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从事法宣工作。
刚进部门,领导对我寄予厚望,“专业的事儿就得专业的人干”,让我从事新闻写作和媒体联络等事宜。可我实在写得艰难,法学的专业性太强,只能先学习、模仿,《人民法院报》一直是我最好的老师。从标题、文风到主题,我沉下心来,掰开揉碎了学,慢慢地,在前辈的指导下也能写出一些简短的小消息,中规中矩,不出错,也不出彩。
最大的考验来自一次论坛活动。当时我按照惯例写完新闻稿,却一直无法通过审核,领导认为未能展示论坛的意义和取得的效果,在修改了四五遍之后,我彻底崩溃,未能完稿,最终由专业记者接手。这也是我唯一一次未能写完的稿件,事后反思,我的问题出在未全面了解和掌握整个活动和与领导沟通过少。
我吸取经验教训,不再就稿写稿,开始更重视活动的背景。同一个活动,我将自己的稿件与媒体记者撰写的稿件进行比较,查找自己的不足,提升自己的稿件质量。与此同时,我撰写了大量的新闻稿,平均每年能在《人民法院报》刊发50多篇稿件,天津高院的重大活动新闻稿几乎都出自我手。
我还尝试写各类通讯稿件,人物通讯、工作通讯,了解背景资料、列采访提纲、进行人物采访、撰写稿件,每一步我都会扎扎实实去做,认认真真修改。
天赋不够,只能努力来凑。稿件一遍不行就写两遍,三遍,四遍……最多的稿件修改过20多遍,总会越写越好。我撰写的稿件《唯有岁月可抵岁月漫长》获评《人民司法》第七届“天平杯”有奖征文三等奖。
唯有真诚动人心
法宣工作与我而言,还有另外一个极大的挑战——与人打交道,毕竟我是一名走路溜边、不敢抬头看人的深度社恐。
至今仍然清晰地记得刚入职法院的第一个工作任务是向十几名人民陪审员约稿。我看着那些名字和电话号码,一筹莫展。
直到截稿的最后一天,我在预想了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打了4遍草稿,精确到每一个字词后,拨通了电话。非常幸运,每一个人都友善地回复了我,没有在意我的磕磕巴巴和因为紧张而喊错的称呼。
迈出了第一步,后面的每一步仿佛就会变得简单,我努力做好沟通交流,实在不知说什么时,就保持微笑。就这样,媒体记者、采访对象、相关部门同志、上级领导……我开始战战兢兢地接触不同的人群。
有一次组织多家媒体去外地采访,经请示领导,并与各位记者老师商议,决定乘坐高铁当天往返。我提前买完了车票,并一早排队买好了早餐,满心期待着这趟精彩的采访之旅。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大家该检票时才发现我买错了车票日期,改签当时的列车又没有票,只能改签到一个小时之后。这一通折腾下来,赶到现场时,活动都已经开始了。
没想到的是,从领导到媒体记者,他们没有一个人指责我,反而都耐心地劝慰我,“没关系,年轻同志谁还不犯个错啊?”“都是小事儿,别往心里去,这是多么特殊的一次体验啊!”
大家用开放包容的态度接纳了我这名年轻同志的不足,我所能做的,只能是更加认真、用心地去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我的手机保持24小时开机,微信常年在线,无论何时接到工作任务从不推诿,都是满口答应,竭尽所能完成。对于大家的工作需求,我也必定竭尽全力给与支持,搜集材料、协调联系采访、撰写稿件,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应。
我先后组织媒体开展了“今日我当班”“天津法院开放日”多场活动,每年组织协调全市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10余场,与《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驻津媒体以及中央电视台《家事如天》《法治深壹度》等栏目建立了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还推动了全市法院与天津电视台《今日开庭》栏目的合作,与《今晚报》合作开办了《案说民法典》专栏等。
虽苦虽累仍甘愿
曾经有人开玩笑说,如果法院工作是一盘土豆炖牛肉,那么新闻宣传工作就是里面的花椒,虽不能食用,但能提味。这精准地形容了现如今法院宣传工作的状态。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法院工作也到了“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再叠加人民群众对普法、司法公开等越来越高的需求,法宣工作的地位愈发重要。
这也导致了一个必然的结果:忙!每天脚不沾地,忙着学习、学法律,新的法律法规层出不穷,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学政治,及时掌握大政方针政策,每天读报纸更是必修课;忙着创新,做微信、发微博、拍视频,争取形式多样让群众喜闻乐见;忙着采访、打电话、写稿子,联系、协调、沟通,力争全面展示法院工作重点、亮点;忙着建章立制,对基层法院的工作指导也不可或缺。
伴随而来的,还有每一个法宣人可能都要面对的,工作计划无法按时完结的心理压力,妥善平衡家庭和工作的能力考验以及加班熬夜带来的身体警报“失眠、脱发、过劳肥”。
也不是没有动摇过。在边做微信边做饭,烧干了锅差点引发火灾时;在忙着赶稿子熬夜加班,疏于照顾孩子时;在稿子修改无数遍仍不能达到要求时,我都曾怀疑过自己的能力和选择。
可我舍不得那些文字。犹记得刚识字时,每晚睡前在昏黄的灯泡下,躺在床上,逐字逐句读用来糊墙的旧报纸上那一行行、密密麻麻看不清的小字。放学后,无事可做,坐在村长家院子里的小板凳上读报纸到天黑。读书时,打着手电筒窝在被窝里,为小说里的人物暗自神伤。是文字给了我力量,让我走到大山外的世界看一看。
我还舍不得这份工作所带给我的:我遇到过千奇百怪的案子,见识过酸甜苦辣人生百态。有为了逃避执行把钱埋在地下的“老赖”;有打得不可开交,最后握手言和的朋友;有为了争夺孩子抚养权,互相指责的父母……我走近了无数优秀的人,模范法官、一线记者、全国人大代表,会不自觉向他们看齐,时刻鞭策自己;我完成了无数的新挑战,参加司法资格考试,筹办网络法治论坛,为人物报告会撰写事迹稿等;我还参与了基本解决执行难、扫黑除恶、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等专项工作,见证了天津法院的发展进程……做法宣工作,每一天都是崭新的。
10年回首,万语千言成一句:一路前行一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