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宾大道99号,天津市静海区人民法院所在地。
一层大厅显示屏上,滚动播放着各审判团队成员的核心指标排名,指标劣于合理区间值的人员,姓名会被标黄预警。
这块显示屏原来是普通的公示栏,公示全院的值班表。如今,它成了全院干警“月度小考”成绩的张榜点。
今年2月6日,新春佳节临近之际,静海区法院收到通知:全国确定106家相对薄弱法院,静海是其中之一。
就像是放假前突然拿到了期末考试的成绩单,被定义为“差等生”的滋味并不好受。
也说不上具体从哪天起,循规蹈矩的“值班”被时不我待的“争先”所取代。从一块显示屏开始,这座大楼和这座大楼里的人悄然发生了一些变化。
审判管理之变——全院一份成绩单、每庭一张体检表
径直上四楼,楼道里远远传来一阵激烈的讨论声。
静海区法院院长赵伟正在主持召开一场数据会商会。
“审执工作完成情况不理想”是静海区法院被确定为相对薄弱法院的原因之一。
收到通知后,院党组前后召开 6次会议,研究制定“脱薄”工作实施方案。“审判管理”是方案的重中之重。
静海区法院审判管理办公室负责人刘子平打开电脑,展示了41张幻灯片——《人民法院最新审判质量管理指标体系解读》。
去年岁末,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新的审判质量管理指标体系。作为法院“中枢神经”部门,一 开年,审管办就开始分析新指标。
“笨鸟先飞嘛,我们先研究透,然后讲给各业务庭室听。说不定这就是一次‘弯道超车’的好机会。”刘子平把新指标体系一 一拆解,并给出针对性的工作建议,做成了这套PPT。
紧握考核这根“指挥棒”,静海区法院全面建立审执数据定期通报会商机制,以“全院一份成绩单、每庭一张体检表”的方式,将数据细化到审判部门和法官团队。
数据分析研判只是第一步,目的是通过数据发现问题,深入剖析成因、研究举措。
“比如,我们发现审判效率指标落后,审理周期长、审限内结案率低,找到了审限扣除、延长审批制度不规范的问题。于是,我们严格审限变更审批的条件和流程。现在全院的审限扣除、延长,全部层报院长亲自把关审批,审限扣除、延长数量同比减少了57%。”
“再比如,针对发改率高的问题,审委会组织开展发改案件评查,并研究定级,对共性问题刊发评查信息,目前发了3期。”
刘子平翻阅着一堆数据表格和红头文件,一一解读着。
今年上半年,静海区法院一审裁判被发回重审率降幅31.48%,劣于合理区间的指标由8项降为2项。
大量的工作体现在指标上,仅仅只是几个数字的变化。
但在赵伟看来,就是这几个小小的变化,让大家信心倍增,“证明我们的路子找对了!”
诉源治理之变——由被动办案向主动参与社会治理转变
静海镇人民法庭,一对夫妻对簿公堂。
虽然已是诉中环节,副庭长李晓雪还是想试着调一调。
法庭辖区既有城市,也有农村,还有城乡结合部,案件类型比较传统,事由也相对比较简单。
“都是家长里短,不得不承认调解的效果确实比判决好。”庭长李振亚坦言,自己岁数大了,跟不上新理念,但实打实地感受到了调解的好处,也愿意做一些新尝试。
李振亚这种思想的转变不是个例。
静海区法院中层及以上领导干部年龄多在五十岁左右,传统理念根深蒂固,面对“诉源治理”这样的“新概念”,一开始确实不知道从哪里着力。
但伴随着一次次的集体学习、深化认识,加上这次被确定为相对薄弱法院的冲击,院党组逐渐摸到一些门道,开始尝试在“治理”这条更广阔的赛道上,迈出那么一两步。
联合公安静海分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区交通局,组织召开道路交通事故诉源治理座谈会,就2023年全年发生涉外卖骑手群体交通事故情况作分析总结;与多个房地产开发公司,就商品房销售合同纠纷诉源治理工作开展座谈,对房地产开发公司运行机制、在建情况、交付情况、延期交房赔偿等情况“摸底”调研;携手区司法局,助力大邱庄商会成立调解工作室,联手打造商事纠纷化解平台,院内两名退休法官还被聘为了工作室调解员。
值得专门一提的是,静海区法院大力推进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短短半年间,平台对接机构数量就从去年的60多家,迅猛上升到了260多家。
诉源治理工作已经起步,或许还不成体系,还需要进一步破解思想认识不到位、制度执行不到位、工作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但至少干警们已经意识到:要由被动办案向主动参与社会治理转变,因为后者功能发挥得如何,也是判断“弱”与“强”的一把标尺。
条线指导之变——送上门的指导“很解渴”
一楼大厅电梯口,张贴着一块牌子,红彤彤,喜洋洋。
这是全院获市级表彰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调研论文情况的光荣榜。本应是引以为傲的一块牌子,但谈起来,静海法院人有些“囊中羞涩”。
“我们拿得出手的调研只有三等奖、优秀奖,人家好的法院都是一等奖,起码也是二等奖。”在这一点上,干警们毫不吝啬自我批评。
调研宣传能力差是静海区法院被确定为相对薄弱法院的第二大原因。
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提升调查研究能力、论文写作能力、信息宣传能力,是不得不攻克的另一难题。
这半年,静海区法院的客人有点多。从最高法院到高级法院再到中级法院,送上门的指导让大家感觉“很解渴”!
就在前两周,天津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刑一庭、刑二庭和民三庭先后来到这里调研指导,对法官们在案件审理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类型案件的裁判尺度等内容作解答指导。
天津法官学院也伸来援手,立足审判工作实际,针对干警们前期报送的论文提纲,从论文选题、框架结构、资料来源、研究方法等多个层面,开展一对一精准辅导,提出修改建议。
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和天津二中院专门研究制定帮扶指导工作方案,挂点帮扶、蹲点帮扶、条线指导、结对共建,能用上的举措全都安排上了。
李洪岩和孟夏分别是天津高院和天津二中院派来的“救兵”。二位作为挂职副院长,一个主抓刑事,一个主抓执行。
李洪岩说,除了日常的业务指导,他希望一年挂职期满时,能真正给静海区法院留下些什么,或许是某种稳固的办案机制,或许是某种上下统一的思想认识,又或许是某种长久的工作能力。
孟夏说,他来静海“报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执行一线走走看看,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比如“终本案件恢复执行的标准和程序”问题,就是他在走访中发现并梳理清楚的。
静海区法院的院落很宽敞,从大院到大厅,拾级而上,17级台阶。
脱薄攻坚半年间,这17级台阶无声地见证着这家法院的人来人往。
人们看到了一些变化,也无比期盼着看见更多可喜的变化。
比如那块光荣榜,说不定来年就能有那么几个“一等奖”!
记者手记
薄弱法院并非必然薄弱
3天蹲点期间,融媒体报道团队走访了院领导班子、挂职帮扶干部、部分业务庭室和人民法庭的干警,比较立体地了解了静海区法院各方面的工作。
一个强烈的感受就是,薄弱法院并非必然薄弱。因为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太多默默无闻、昂扬向上的身影。
我们看到,深耕道路交通事故案件25载的老法官,在驰而不息地尝试探索道交纠纷解决新路径;我们看到,督察室干警在法答网上发起的一个个务实问答,转化成了发往各业务庭室的工作提示;我们还看到,即便是在条件那么艰苦的人民法庭,法官们依然在用心用情地开展群众工作。
正是这些画面,让我们一度无法理解,这样的法院何以致薄?
赵伟院长的一个比喻道出了问题的关键——
“别的法院都在高铁上飞驰了,我们还在绿皮火车上踱步。根儿在理念上,绿皮火车再提速也赶不上高铁。”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理念跟不上,大部队自然要落后。静海区法院的领导班子对于“为什么弱”已经有了很清醒的认识。
而对于被确定为薄弱法院的这个现实,他们也摆出了鲜明的态度——
“脱薄”不是“否定”而是“鞭策”,不是“阻碍”而是“机遇”,不是“零敲碎打”而是“系统工程”。
当关键少数看清形势、端正态度,这场翻身仗赢的胜算就大了很多。
如今,脱薄已从纸面走向行动,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都在为打赢这场脱薄摘帽翻身仗,奔跑着、拼搏着、奉献着。
薄弱法院并非必然薄弱。
我们期待静海区法院早日迎来脱薄出列的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