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客户端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三名聋哑人发生民间借贷纠纷
【今晚报】细心法官理清糊涂账
作者:常健 王樱蓉   发布时间:2025-01-06 08:33:51 打印 字号: | |

初冬的一天,晴朗的阳光驱散了连日的阴霾,透过窗户洒进法庭,定格在魏师傅的笑脸上。当事人魏师傅走出法庭前,向河北区人民法院民一庭副庭长王盛法官伸出拇指,第一关节向下弯曲了两下。“谢谢,非常感谢,这笔糊涂账终于清了。”听到手语老师的翻译,王盛也笑着向他作出了同样的动作。

收到这个案子时,王盛注意到,这是一起涉及聋哑人的民间借贷纠纷。原告魏师傅要求高议(化名)偿还欠款25万元及利息。在翻阅案卷材料时,发现借条下方的借款人签名处,除了高议还有另外一人——袁媛(化名)的签名。这个可能会涉及追加共同被告,想到这里,王盛觉得有必要和魏师傅核实一下具体情况。在立案大厅内,王盛第一次见到魏师傅。

王盛拿出手机展示提前打好的文字:“您好,我是您这起案件的承办法官,有个情况要和您了解一下。”随后便拿出借条打字询问道:“是高议和袁媛两个人一起向你借的钱吗?”魏师傅打字回复“是的”。根据民诉法规定,必须共同进行诉讼的当事人没有参加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通知其参加诉讼。追加共同被告,需要先确定被告的身份。怎么才能证明魏师傅微信转账的账号所有人就是借条中署名的袁媛呢?王盛向腾讯公司邮寄了协查函,查明该微信号的身份,经核查,身份无误,于是,将其追加为共同被告。

两名被告的身份确定了,需要向他们送达。送达又成了个难题。据了解,两名被告也都是聋哑人,无法通过电话取得联系,向居住地、户籍地邮寄传票也无人接收,通过魏师傅微信联系两名被告也没有回应。在尝试了所有送达方式后,法院选择进行公告送达。

没想到的是,公告送达过程中,王盛收到了两位被告寄来的证据材料。经过仔细核对后发现,这起民间借贷案涉及的账目非常繁杂,从2023年5月开始,魏师傅通过银行、支付宝、微信、现金等方式,陆续向两名被告出借了26笔款项。

两名被告从2023年6月开始陆续向魏师傅偿还了10笔欠款。为了诉讼能顺利高效地进行,王盛用了几天时间逐一核对账目,并制作了表格。在正式开庭的这一天,双方当事人分坐两旁,在手语老师协助下,得知两名被告在陆续还款过程中,已经偿还完了本金,并额外多付了一笔钱。由于魏师傅的诉请中还要求偿还利息,王盛向双方当事人询问是否同意将差额部分作为利息,借贷两清,互不追索。在双方当事人达成一致意见后,这起纠纷得以解决。

同时,诉讼费也按照实际欠款金额进行了调整。于是,便有了最初的那一幕,多年挚友重修旧好,互相比着手语向法庭外走去,阳光透过玻璃洒在他们身上,为这温馨的场景更增添了几分暖意。

 
来源:《今晚报》2025.1.6第11版
责任编辑:陈美汐